吃飯慢慢來 腸道時間變慢不易胖

文/伊藤裕
肥胖症是一種「心病」!?
一般常說,「吃太快」的人容易變胖。這在醫學界是非常正確的觀念,不過造成的原因並非只有這一點。通常人們都會以為,吃得快的人容易在短時間內吃下過多的東西、增加身體的負擔,是因為每天生活忙碌,只能在有限時間內吃飯的緣故。但是,其實真正的問題在這之前早就發生了。


吃得快的人,對於吃東西這件事的「心態」就已經不正確,總是會在無意識之間,「不顧一切」地把食物全都吃掉。最近關於肥胖的研究中,認為肥胖的根本原因不只是卡路里攝取過量,而是一種腦部的「認知結構」缺陷。也就是說,肥胖症是一種「心的疾病」。
有些人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吃得很快。這種人很容易把「吃」這件事當作一種消除壓力的方式。在他們的腦中,吃東西已經變成一種遊戲,會透過解決這個遊戲來消除壓力。在我看來,雖然他們很想盡快把承受的壓力趕走,但是又不去尋找解決壓力的辦法,只是隨隨便便找個宣洩壓力的方式,因此才會不知不覺地愈吃愈快,最後變成了大胃王。
最近的研究已經發現,壓力會讓人產生「想要大量攝取糖分」的心情。前面的敘述中我們已經知道,當感受到壓力時副腎就會分泌出壓力荷爾蒙;而大腦則是會產生另一種荷爾蒙來下達分泌壓力荷爾蒙的指令。這種荷爾蒙在分泌的時候會使周圍的神經興奮,讓人產生「想要大量攝取糖分」的心情。
所以,我們才會在覺得有壓力時變得「特別想吃甜食」。這種現象,其實本來是一種身體的防禦系統,目的是讓身體在面臨危險時可以確實提升血糖、做好準備。 例如,女性有所謂的「經前症候群」,會在月經來臨之前出現各種症狀。據說,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會在經期前「變得很想吃甜食」。而原因應該就是,月經已經對女性形成一種壓力。
很多人在壓力上身的時候就會一直想要「吃」。但是,吃東西並不能解決壓力。不但不能解決,還會立刻變成更大的壓力回到自己身上。一旦造成惡性循環之後,「臟器時間」就會不斷地加速前進。所以,我們不應該把送到眼前的食物當作消除壓力的箭靶,應該視為大自然賜給我們、讓我們得以生存的贈禮,保持心靈平靜地去接受它。如此一來,便可消除「內臟的壓力」。
具體來說,我們可以在用餐前稍停片刻,說聲:「開動了!」僅僅養成這個習慣,就能夠讓每一餐都變成「健康飲食」。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,不論東西方的宗教都在提倡餐前禱告,教人要表達完感謝之意、讓心靈平靜之後再開始用餐,會出現這種現象,我想這絕對不是偶然。
●成長期的小孩吃牛排比吃漢堡肉好
在棒球轉播賽中,經常可以看到選手在比賽時嚼著口香糖的樣子。「感覺像外國人,好怪!」「是不是不太認真啊?」很容易讓人如此聯想。可是,在戰爭電影中,也會出現外國士兵在戰爭中嚼口香糖的場景。在那種生死交關的時候,不可能還有心情開玩笑吧。其實,從醫學上來看,嚼口香糖是有一定理由的。
「咀嚼」這個行為,除了可以把食物細分、變得容易吞嚥之外,也能藉由消化液讓食物容易被消化。不過,「咀嚼」的意義還不只如此。向大腦發出「食物要進入消化道嘍」的「預告」,這也是咀嚼的功能之一。大腦收到通知後,就會對胃部和腸道下達指令,提高它們的運作機能,讓消化液及荷爾蒙開始分泌,等食物一到達,腸道便能快速地進行吸收。雖然咀嚼的次數愈多時間就會花得愈長,但是這樣反而才能有效率地運用腸道的時間,讓腸道的壓力獲得紓解。
下達這個指令的就是副交感神經。而且,副交感神經只要透過嚼口香糖的行為便能得到活化。重點就在這裡,當副交感神經被增強後,不僅是腸道,連我們的「內臟大人」也會感到放鬆。因此,處於戰場這種極度緊張狀態下的士兵們,才能產生想嚼口香糖的念頭。
透過「咀嚼」,送達大腦的血液量就會增加約百分之二十。此外,咀嚼也可幫助抑制食慾,降低想吃零食的衝動,甚至據說還有改善記憶力、注意力以及辨識功能的作用。由此可見,細嚼慢嚥的功效有多麼大。但是,最近卻流行吃起不太需要咀嚼的「柔軟食物」,這實在是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。尤其是成長期的小孩,讓他們吃牛排其實比吃漢堡肉來得好。因為,如果能讓自己享受細嚼慢嚥的時間,「大腦的時間」以及「腸道的時間」就能保持在正確的速度上了。
本文出自三采文化《我要內臟變年輕:逆轉「內臟壽命」10法則,人就不老、不胖、變健康!》